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”。為教育學生從小熱愛勞動,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。近日,興隆鎮中心小學組織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校外實踐活動。
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,徒步半個多小時,來到興隆鎮三山村。此時正值稻谷成熟的季節,廣袤的田野里成片的稻田金光燦燦,沉甸甸的稻穗伴著陣陣秋風輕輕搖曳,預示著豐收的景象。站在田埂上,老師向同學們細致地講述了糧食從播種到收獲的過程。從春天育苗、播種到夏天殺蟲,灌溉,再到秋天收獲、晾曬,要經過的二十多道工序最后才能變成我們餐桌上香噴噴的白米飯。每一粒稻谷都是靠農民伯伯們辛勤勞動,揮灑汗水,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來的,同學們聽后深感觸動。隨后,老師帶領同學們下田,親身體驗拾稻穗、打稻谷等農活。田地里,大家互相學習,團結合作,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孩子的臉上。同學們在實踐中體會到了農民勞作的不易,更深刻地感受到農民伯伯們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。這次特殊的“勞動課”在同學們響亮的《憫農》朗誦聲中圓滿落幕。
通過活動使同學們認識到,任何一種食物都來之不易,需要經過許多人、許多時間的辛苦勞動才能獲得。切實將“厲行節約”、“文明就餐”、“愛惜糧食”、“光盤行動”的教育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受到啟發。興隆鎮中心小學巧用校本資源,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, 真正使“德”的教育落地生根。(吳 艷 楊婷婷)